經前症候群別害怕!中醫調理讓你輕鬆度過生理期

一、中醫如何看待經前症候群
中醫認為,經前症候群(Premenstrual Syndrome, PMS)與女性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當氣血失調時,容易出現情緒波動、乳房脹痛、水腫等症狀。根據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的統計,約70%的育齡女性曾經歷不同程度的經期前症狀,其中30%需要醫療介入。
從體質角度分析,常見類型包括:
- 肝鬱氣滯型:表現為易怒、脅脹,與壓力密切相關
- 脾虛濕盛型:常見水腫、腹瀉,多因飲食不節
- 氣血兩虛型:經前疲憊明顯,伴隨面色蒼白
中醫強調「女子以肝為先天」,肝經循行經過乳房與子宮,當情緒壓力導致肝氣鬱結時,會直接影響月經週期。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指出,都市女性因工作壓力導致的肝鬱型PMS比例較十年前增加25%。
二、中醫診斷:辨證論治的重要性
中醫診斷經前症候群時,會運用傳統四診法:
1. 望、聞、問、切的應用
醫師會觀察面色(如顴部是否潮紅)、舌苔(厚膩提示濕重);詢問月經周期(提前或延後)、疼痛性質(脹痛多屬氣滯,刺痛多屬血瘀);把脈判斷氣血狀態(弦脈常見於肝鬱)。香港註冊中醫師黃慧娟強調:「必須區分實證與虛證,如肝鬱化火需清熱,脾虛需健脾,用錯方法可能加重症狀。」
2. 體質判斷與症狀分析
| 體質類型 | 主要症狀 | 舌脈特徵 |
|---|---|---|
| 肝鬱氣滯 | 煩躁、乳房脹痛 | 舌邊紅、脈弦 |
| 脾虛濕盛 | 下肢水腫、食欲差 | 舌胖有齒痕 |
| 腎陽虛 | 腰膝酸冷 | 舌淡、脈沉遲 |
三、中醫調理:告別PMS的妙方
1. 中藥處方
根據2023年香港中醫藥臨床指南,常用方劑包括:
- 逍遙散:疏肝解鬱,適用於情緒波動明顯者
- 參苓白朮散:健脾祛濕,改善水腫型肥胖
- 桂枝茯苓丸:活血化瘀,緩解經血塊多
2. 針灸療法
香港醫院管理局推薦的穴位組合:
- 三陰交(SP6):調理肝脾腎三經
- 太衝(LR3):疏肝理氣要穴
- 關元(CV4):補益下焦氣血
臨床研究顯示,針灸可使經期前症狀嚴重度降低40-60%。
3. 食療推薦
經前一周可食用: 不舉
-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:補血調經
- 八珍湯:氣血雙補,適合經後調養
- 玫瑰花茶:疏肝解鬱,每日3克泡飲
四、居家保健:穴位按摩與生活習慣
每日按摩以下穴位3-5分鐘:
- 三陰交:內踝尖上3寸,改善整體婦科功能
- 太衝:足背第1-2蹠骨間凹陷處,緩解焦慮
生活調整建議: 戒類固醇過程生不如死
- 晚上11點前入睡,避免耗傷肝血
- 經前一周減少咖啡因攝取
- 練習腹式呼吸,每次10分鐘
五、諮詢中醫師的必要性
香港中醫藥條例規定,調理經前症候群需由註冊中醫師評估。個體化方案可能包含:
- 每月隨訪調整用藥
- 結合脈象變化的階段性治療
- 追蹤3-6個月經週期
香港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指出:「約80%患者經系統性中醫調理後,經期前症狀可減少50%以上。」建議選擇具婦科專科背景的中醫師,確保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