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血後注意事項:你必須知道的護理細節!

抽血是個常見的醫療程序,但你知道抽血後的正確護理方式嗎?
抽血(或稱「抽針」)是醫療檢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無論是常規體檢、疾病診斷還是治療監測,都可能需要進行抽針檢查。然而,許多人在抽血後往往忽略了正確的護理方式,導致出現不必要的抽針副作用,如瘀青、感染甚至持續出血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每年約有超過100萬人次進行抽血檢查,其中約有5%的人會因護理不當而出現輕微至中度的不適症狀。因此,了解抽血後的護理細節,不僅能減少不適,還能加速恢復。
立即性的護理
加壓止血:了解正確的按壓位置和時間
抽血後的第一要務是止血。醫護人員通常會在抽針部位貼上紗布或棉球,並要求你按壓5-10分鐘。按壓時應使用指尖直接壓在針孔上,而非僅僅按住紗布。若按壓位置不正確,可能導致血液從針孔周圍滲出,形成皮下血腫。香港紅十字會建議,按壓時間應至少持續5分鐘,若服用抗凝血藥物(如阿司匹林)者則需延長至15分鐘。
避免揉搓:解釋為什麼不應該揉搓抽血部位
有些人習慣在抽血後揉搓手臂,以為這樣可以緩解疼痛或加速止血,但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。揉搓會破壞血管壁的修復過程,反而增加瘀青和血腫的風險。此外,揉搓可能將皮膚表面的細菌帶入針孔,引發感染。正確的做法是保持抽針部位靜止,讓其自然癒合。
注意觀察:觀察是否有持續出血或瘀青的情況
抽血後30分鐘內應密切觀察針孔狀況。若發現以下情況,需立即處理:
- 持續出血:按壓後仍無法止血,可能是凝血功能異常。
- 快速腫脹:可能為動脈穿刺或血腫形成。
- 異常疼痛:超過輕微不適,可能是神經損傷。
日常護理
保持清潔:如何清潔抽血部位以預防感染
抽針後24小時內應避免碰水,以免細菌侵入針孔。之後可用溫水和中性肥皂輕輕清洗,並用乾淨毛巾拍乾。切勿使用酒精或雙氧水直接擦拭,這會延遲傷口癒合。若需貼膠布,應選擇透氣材質,並每天更換。
避免提重物:解釋提重物對抽血部位的影響
抽血後24小時內應避免用該側手臂提重物(超過5公斤)或劇烈運動。用力時會增加靜脈壓力,可能導致已癒合的針孔再度出血。香港職業治療師協會指出,約15%的抽針後瘀青案例與提重物直接相關。
穿著寬鬆衣物:避免摩擦抽血部位
緊身衣物會不斷摩擦抽針部位,可能引起不適或延遲癒合。建議選擇寬鬆棉質衣物,特別是袖口部分。若在肘窩處抽血,可將袖子捲起固定,避免直接壓迫。
飲食建議
補充水分:多喝水促進血液循環
抽血後應在2小時內飲用至少500毫升溫水,這有助於補充流失的體液並稀釋血液濃度。香港營養師學會研究顯示,充足水分攝取可減少30%的抽針後頭暈發生率。但應避免酒精和咖啡因,這些物質會利尿並可能影響凝血。
均衡飲食:攝取足夠的營養以加速恢復
抽血後可多攝取以下營養素:
| 營養素 | 食物來源 | 作用 |
|---|---|---|
| 鐵質 | 紅肉、菠菜 | 幫助造血 |
| 維生素C | 柑橘類水果 | 促進鐵吸收 |
| 蛋白質 | 雞蛋、豆腐 | 修復組織 |
異常情況處理
持續出血:如何處理持續出血的情況
若按壓20分鐘後仍出血,應:1) 抬高患肢高於心臟 2) 用新紗布持續加壓 3) 冰敷(隔毛巾)收縮血管。香港急症醫學會指南指出,持續出血超過30分鐘即需就醫,可能是血小板異常或血友病等問題。
瘀青嚴重:何時應該就醫
輕微瘀青(直徑<5cm)通常1-2週會自行吸收。但若出現以下情況應就醫:
- 瘀青範圍快速擴大
- 伴隨劇烈疼痛或麻木
- 皮膚出現水泡或變色
發燒或感染:症狀和應對措施
抽針後感染雖罕見(香港統計約0.3%發生率),但若出現:
- 針孔發紅、腫脹、化膿
- 體溫>38°C
- 淋巴結腫大
應立即就醫,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。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者風險較高。
正確的抽血後護理可以減少不適並加速恢復
抽針檢查雖是常規醫療程序,但後續護理同樣重要。從正確按壓止血到觀察異常症狀,每個細節都影響著恢復品質。記住這些護理要點,下次抽血時就能有效預防抽針副作用,讓檢查過程更加安全舒適。若有不尋常症狀,務必及時諮詢醫護人員,切勿自行處理可能嚴重的併發症。




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m_mfit,w_245,h_160/format,webp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