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後的肺部CT掃描:關注肺部健康,及時評估

新冠病毒感染對肺部的影響
新冠病毒(COVID-19)感染對肺部的影響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。這種病毒主要攻擊呼吸系統,尤其是肺部,導致不同程度的肺炎。病理機制上,病毒通過ACE2受體進入肺泡上皮細胞,引發免疫反應,造成炎症和損傷。臨床表現包括咳嗽、呼吸困難、發熱等,嚴重者甚至需要呼吸機支持。
在肺部CT掃描(肺ct scan)中,新冠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現包括磨玻璃影(GGO)、實變和間質性改變。磨玻璃影是最常見的早期表現,顯示肺部組織密度輕微增加;實變則表示肺泡內充滿炎性滲出物,密度更高;間質性改變則可能預示著肺纖維化的風險。這些影像學特徵有助於醫生判斷病情嚴重程度。
隨著病情演變,肺部CT的表現也會變化。恢復期患者可能顯示病灶逐漸吸收,但部分患者會留下後遺症,如肺纖維化或支氣管擴張。香港的研究數據顯示,約30%的重症患者在康復後仍存在肺部CT異常,這凸顯了長期追蹤的重要性。
疫情期間肺部CT掃描的應用
在疫情高峰期,肺部CT掃描成為診斷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工具。雖然核酸檢測是金標準,但其敏感度有限,尤其是在早期感染階段。CT掃描則能直觀顯示肺部病變,輔助診斷。香港多間醫院在疫情期間採用CT作為輔助手段,提高了診斷準確率。
此外,CT掃描還用於評估疾病嚴重程度。醫生會根據CT影像上的病灶範圍和密度進行評分,例如「CT嚴重程度評分」(CTSS),幫助制定治療方案。動態觀察CT影像也能追蹤病情變化,例如病灶是否擴散或吸收,從而調整治療策略。
值得注意的是,疫情期間的CT掃描也暴露了一些問題,例如輻射暴露和醫療資源緊張。因此,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權衡利弊,避免不必要的檢查。
疫情後肺部CT掃描的必要性
隨著疫情趨緩,肺部CT掃描的關注點轉向評估感染後的恢復情況。許多患者雖然核酸轉陰,但仍存在咳嗽、氣促等症狀,CT掃描能幫助確定肺部是否完全康復。香港的數據顯示,約20%的康復者肺部CT仍有輕微異常,需進一步觀察。
此外,CT掃描能發現潛在的肺部後遺症,如肺纖維化和支氣管擴張。這些病變可能影響肺功能,及早發現有助於介入治療。對於長期吸菸者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,CT掃描還能監測其他肺部疾病,例如肺癌的早期病變。
總之,疫情後的肺部CT掃描不僅是評估康復的工具,更是維護長期肺部健康的重要手段。香港部分私家醫院的肺部電腦掃描價錢約為3000至5000港元,具體費用取決於檢查範圍和機構。
哪些人群需要做疫情後的肺部CT掃描?
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在疫情後進行肺部CT掃描,但以下人群應特別關注:
- 新冠病毒感染後有持續呼吸道症狀者:如咳嗽、氣促超過一個月,CT掃描可評估是否肺部損傷未完全恢復。
- 新冠病毒感染後有肺部基礎疾病者: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或哮喘患者,感染可能加重原有病情。
- 長期吸菸者或有肺癌家族史者:這類人群本身肺癌風險較高,CT掃描有助於早期發現病變。
香港衛生署建議,高危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定期檢查,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或有多重風險因素者。私家醫院的肺部電腦掃描價錢雖較公立醫院高,但等待時間較短,適合急需評估的患者。
疫情後肺部CT掃描的注意事項
進行肺部CT掃描前,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項:
- 選擇合適的檢查時間:感染後立即掃描可能無法反映真實恢復情況,建議至少等待4至6周。
- 告知醫生新冠病毒感染史與相關病史:這有助於醫生準確解讀影像,避免誤診。
- 與醫生充分溝通:了解檢查結果的意義及後續建議,例如是否需要復查或進一步治療。
此外,患者也應關注肺部電腦掃描價錢,選擇適合的醫療機構。香港公立醫院的CT掃描費用較低,但輪候時間較長;私家醫院則提供更快捷的服務,但費用較高。無論如何,肺部健康不容忽視,及早評估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。








